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演講:十八歲的探險與冒險 劉克襄老師

今天下午聽了兩場很棒的演講
劉克襄老師主講的十八歲的探險與冒險和十五歲的轉捩點


老師用了十幾個主角與同學年紀差不多的故事貫穿全場




老師生動的敘事方式,相當引人入勝




每一個小故事也都發人深省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兩位
賴和先生與杜聰明先生(我母校的創辦人耶)


他們竟然在100年前就花了五天四夜壯遊台灣
親自用腳去體驗我們這塊土地 與人互動
也讓我重新思考旅行的意義


老師手繪兩位前輩探險的足跡


每學期一到兩次的書中作家演講 總是讓同學瘋狂




另外劉老師客氣說他的這本座頭鯨赫連麼麼是史上賣最差的鯨魚小說
不過我想跟劉老師說,其實我在年輕的時候也買了一本,哈哈


雖然我不像故事裡的女主角一樣從此愛上鯨魚 並開始追尋鯨魚
不過它也讓我從此對鯨魚深深著迷呢!


一個讓人感動又有些省思的下午
高三的同學沒能進來聽真是太可惜了~
摘錄老師的一句話: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美好的事

延伸閱讀
我們可能都是探險家  劉克襄

什麼是探險,每個人好像都有不同的定義。
大家想到這個名稱,腦海裡最先浮昇的畫面,或許是,蠻荒雨林的出生入死。也有可能是,走進極端惡劣的環境,忍受大自然的嚴苛考驗。
然而,想必也有人認為,那應該是遠赴它鄉,尋求心靈的精神解放。或者是,透過偏遠部落的接觸,引發個人生活價值的轉變。
當然,更可能是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生命體驗。說不定,只是一次朋友間尋常的野外活動和旅行,卻帶來生命的巨大衝擊。
但不管是哪一種情形,探險就是不按照原有的生活秩序,不依照正軌而行。它隨時在一條岔路上出現。更說不定,就在某一旅行盡頭的後頭,等著你去挑戰。

什麼是探險,隨著年紀的改變,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多數人想到探險,通常都有一張地圖想像。但人生的探險地圖,不會永遠是同一張,同一條路線,同一個地點。它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有所改變。
年少時,充滿企圖心的人,或許以為,騎單車環繞台灣一周,就是生命中的壯遊。小學時攀爬玉山,應該是成長必經的儀式。
年紀稍長時,說不定更大的企圖會浮現,比如想要騎單車穿越絲路,徒步走過西藏高原,或者,乘坐雪橇橫跨北極等等。
等到年紀很大時,或許你也會,跟前陣子電視上那些火紅的八十歲阿公一樣,只要能夠騎上摩托車,一起旅行到年輕時曾經去過的地方。說不定這樣的抵達,你就滿足了。
這些階段都告訴你,探險不只是冒險。探險的更大意義,無寧是一種生活價值的選擇。尋找自我,實踐那最不可能的夢想。

實踐探險的夢想,性別不同是否會有不同的性質呢?
大家或許也以為,探險是男生的專長,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在探險這個領域裡,男女是無分軒輊的。
近幾十年來的台灣社會,強調男女平等。很多女生擁有獨立生活、經濟自主的條件,更常出國自助旅行,遊學他鄉異域,或者從事高山攀爬、野外調查等戶外活動,因而撞擊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生命空間。
我們常聽到一句俗話,女人撐起半邊天。的確,在探險的領域裡,女生的成就一樣豐富精彩,甚至拓展出傳統男性探險無法觀照的內涵。又或者,提出另一種細膩的思維,以及看待世間價值的方法。
相對地,隨著時代的改變,男性也有了另一個面向的探險內容。從現代社會期許的價值裡,不少人也挖掘出更多樣的觀點,更寬廣面向的時代意義。有別於十九世紀的自然踏查和地理探險,在旅行心境上,更有不同的思維。

但什麼人才適合探險,我們適合嗎?

一說到探險,好像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從事的挑戰,更可能是我們一輩子都不敢去碰觸的事。
但為何有人願意放棄一切,只是為了夢想的完成?這些人又是誰,為何她或他擁有這樣大的勇氣?而我是否可以效法,跟她(他)一樣呢?
其實許多知名的探險人物,百分九十九的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街衢巷弄裡轉個彎,恐怕就會遇到的市井小民。但卻也是那百分之一,特立獨行的她或他。
此話怎麼說呢?
百分之九十九,是因為他們跟我們一樣,都來自普通的平凡家庭,受到同樣的中文教育,學習同樣的生活價值,在類似的社會環境下成長。
百分之一,是因為在我們學習的過程裡,她或他選擇了不同的方向,願意接受新的思維和生命的磨練,發掘出更多自己的可能性。
但這百分之一的人物,難道非得得擁有強健的體魄和意志,才可以當探險家?不然,探險家的定義或許不同,這百分之一告訴我們,主要還是在她(他)的決心。探險家常有一個不同於他人的勇氣和堅持。
舉一個生活常見的小例子,比如當老師問道,這件事很困難,可能要付出很大代價,有誰願意出任?當大家畏首畏尾時,她(他)毅然決然地舉手,一付捨我其誰的勇敢站出,挺身面對這一棘手的狀況。
這樣的人大抵是有探險家氣質的。她(他)也不輕易半途而廢,當大家覺得難以完成時,她(他)繼續按著自己的節奏,理性地慢慢前進。縱使失敗了,她(他)還是繼續以自己認知的信念在實踐。
大部份時候,我們可能是那百分之九十九,但只要探險的因子存在,那勇氣和堅持始終保持,說不定,某一個時候到來時,你就是那百分之一。正因如此,我們可能都是探險家。

除了勇氣和堅持,探險家還有什麼特質?

我隱隱然還感覺到,現在的探險家更具備了熱情和奉獻的精神。
他們多半透過這樣的完整性格,展開了人生夢想的追求。一邊在挑戰的過程裡,經由上蒼賜予的磨練機會,跟夥伴、跟陌生人互動。把自己調整到一個更好的生命位置,一邊摸索自己,一邊探看更清楚的人間世。
這種熱情和奉獻,有時也是我們從事任何行業或工作的最好參考。
-------------------------------------------------------------------------------------
◎劉克襄老師—
詩人、散文家、小說家、旅行者,同時也是自然生態觀察家;寫鳥、寫鯨魚、寫野狗、寫古道、寫小鎮,還寫蔬果,劉克襄看似紛雜的角色與寫作主題,其實都能歸結到一個源頭,那就是「對自然的愛」。
從早期以賞鳥為起點的動物觀察,接著創作出充滿才情的動物小說《風鳥皮諾查》和《座頭鯨赫連麼麼》,並著手古道與自然誌的踏查,再轉向自然教學、生態旅遊和城鎮書寫,晚近則致力於野菜和蔬果的調查與知性描寫。能寫、能畫、能拍的劉克襄,其求新求變的創作風格,示範了自然書寫的各種可能。代表作品:《自然旅情》、《旅鳥的驛站》、《旅次札記》、《河下游》、《漂鳥的故鄉》、歷史旅行著作《橫越福爾摩沙》等多部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